現在的信用卡發卡銀行都鋪天蓋地推出優惠,這邊送你極高的消費回贈率,那邊的迎新優惠又送禮券與藍牙耳機,消費者很容易就申請到一手的信用卡回來,而在發卡機構的誘使之下,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免住愈碌愈多的誘惑,最後墮入碌爆卡要清數的命運。
要點一:絕對不要只還 min pay
大家有否想過,為何發卡機構要設立「最低還款額」(俗稱 min pay)這種制度呢?那是因為相比持卡者愈用愈多的簽賬額,min pay 總是容易償還得多。可是若只還 min pay 的會有後果?就是被信用卡公司徵收「財務費用」,在月結單上以「Financial Charge」的名目出現,這其實是改頭換面過的利息,如果換算為實際年利率,它的利率往往少不免達三十厘以上。
換句話說,若持卡者一直只還 min pay,發卡機構就能一直賺取持卡者最多的利息或「財務費用」等手續費。所以精明的信用卡用家就不要落入這個圈套,即使自身的財務狀況只有能力每月還 min pay,亦一定要尋求其他辦法來先還清卡數。
要點二:「卡冚卡」無法解決問題
不知道最先是誰想到「卡冚卡」這方法,但那個人大概不會聰明得去哪裏。「卡冚卡」指的就是利用第二張信用卡的信用額,來償還第一張信用卡的欠款。
「卡冚卡」這個做法與還 min pay 同樣非常不可取,因為如果是直接用信用卡現金透支服務,利率可高達四十厘(可能外加手續費)!另一種「卡冚卡」是以一間銀行的信用卡繳費服務,繳交其他信用卡的欠款。可是要注意發卡銀行是絕不會便宜用家的——大家有否發現很難找到以信用卡來交其他信用卡欠款的服務?本地亦只有某些銀行的信用卡可以做到這種服務,即使做得到,這服務本身亦要收取利息或手續費,因此不是什麼聰明之計。
再者一個人手上的每張信用卡信用額都有限,只要卡數欠款超過某個額度,這招就已經不可行。而或許最根本的是,「卡冚卡」其實沒有減少手上信用卡的負債總額,這樣做無疑是會繼續傷害自己的鴕鳥做法。
要點三:可考慮低息「清卡數」貸款
欠卡數是香港不少消費一族的通病,我們在街上或網上都見到不少「清卡數」貸款服務廣告。「清卡數」貸款之中有一種名為「結餘轉戶」,即向新的貸款機構申請一筆大額貸款,其利率遠低於信用卡的實際年利率,用這筆錢一次清還身上所有信用卡欠款。 信用卡的年利率為三、四十厘,以「結餘轉戶」來清卡數,之後就變成低至個位數的利率,兩者利息支出的差別非常誇張。清卡數貸款的另一個好處,是貸款人往後每月只需集中向一間貸款機構還款,比幾張信用卡欠債在手要清楚、簡明得多。以這類信用卡清數、整合債務的方法,可以再慢慢一步步有計劃地清還欠款,是比只還 min pay 或「卡冚卡」都明智的清卡數選擇。